python中如何定义和调用函数_Python函数定义与调用基础

定义函数用def,调用函数直接使用函数名加参数。函数可返回值、支持多种参数类型,作用域遵循LEGB规则,闭包能捕获外部变量,提升代码复用与灵活性。

python中如何定义和调用函数_Python函数定义与调用基础

在Python里,定义一个函数本质上就是给一段你想要重复使用的代码块一个名字,并指定它需要哪些输入(参数)。而调用函数,则是通过这个名字去执行那段代码,并提供它所需的具体输入。它让你的代码模块化、可读性更高,也更容易维护——想想看,如果一段逻辑需要在十个地方用到,你肯定不想复制粘贴十次,对吧?

解决方案

在Python中定义函数,我们使用

def

关键字,后面跟着函数名,然后是一对圆括号,里面可以放参数(也可以没有),最后是一个冒号。函数体需要缩进。调用函数则简单得多,直接写函数名,后面跟上圆括号,并在里面提供实际的参数。

一个最基本的函数定义和调用是这样的:

def greet(name):     """     这个函数用于向指定的人打招呼。     """     message = f"你好,{name}!欢迎来到Python的世界。"     print(message)  # 调用函数 greet("张三") greet("李四")

这里,

greet

就是函数名,

name

是它的一个参数。当你调用

greet("张三")

时,字符串”张三”就被赋值给了函数内部的

name

变量。

立即学习Python免费学习笔记(深入)”;

函数还可以返回一个值,使用

return

语句。这非常有用,因为很多时候我们不只是想让函数执行一个动作(比如打印),更希望它能计算出某个结果并供程序的其他部分使用。

def add(a, b):     """     计算两个数的和并返回。     """     result = a + b     return result  # 调用函数并获取返回值 sum_result = add(5, 3) print(f"5 + 3 = {sum_result}") # 输出:5 + 3 = 8  another_sum = add(10, 20) print(f"10 + 20 = {another_sum}") # 输出:10 + 20 = 30

我个人觉得,

return

是函数最强大的特性之一。它让函数从一个“执行器”变成了一个“计算器”,极大地提升了代码的表达能力和复用性。

Python函数参数有哪些巧妙的玩法?

当我们谈论函数的输入,也就是参数,Python提供了相当多的灵活性,这远不止简单的位置匹配。理解这些不同类型的参数,能让你写出更健壮、更易用的函数。

  1. 位置参数 (Positional Arguments):这是最常见的,参数的传递顺序必须与定义时一致。

    def describe_person(name, age, city):     print(f"{name},{age}岁,来自{city}。")  describe_person("小明", 25, "北京") # describe_person(25, "小明", "北京") # 顺序错误会导致逻辑混乱

    这种方式直观,但当参数多起来时,就容易搞混顺序。

  2. 关键字参数 (Keyword Arguments):通过

    key=value

    的形式传递,不依赖位置,提高了代码的可读性,也避免了参数顺序的混淆。

    def describe_person(name, age, city):     print(f"{name},{age}岁,来自{city}。")  describe_person(age=30, city="上海", name="小红") # 顺序无关紧要

    我经常在参数较多或者有些参数含义不那么明显时,倾向于使用关键字参数。

  3. 默认参数 (Default Arguments):在定义函数时为参数指定一个默认值。如果调用时没有提供该参数,就使用默认值。

    def send_email(receiver, subject="无主题", body=""):     print(f"发送邮件给:{receiver}")     print(f"主题:{subject}")     print(f"内容:{body}")  send_email("alice@example.com") # 使用默认主题和空内容 send_email("bob@example.com", subject="会议通知") # 仅覆盖主题

    这里有个小陷阱,默认值如果是可变对象(如列表、字典),在多次调用中会共享同一个对象,这通常不是你想要的。比如:

    def append_item(item, my_list=[]): # 错误示范!     my_list.append(item)     return my_list  print(append_item(1)) # [1] print(append_item(2)) # [1, 2] -- 意料之外!

    正确的做法是使用

    None

    作为默认值,并在函数内部判断:

    def append_item_correct(item, my_list=None):     if my_list is None:         my_list = []     my_list.append(item)     return my_list  print(append_item_correct(1)) # [1] print(append_item_correct(2)) # [2] -- 这才是我们想要的

    这个细节,我个人在初学时就踩过坑,所以每次用到默认参数都会特别留意。

  4. *可变位置参数 (`args

    )**:当你不知道函数会被传入多少个位置参数时,可以使用

    *args`来收集它们,它们会被打包成一个元组。

    def calculate_sum(*numbers):     total = 0     for num in numbers:         total += num     return total  print(calculate_sum(1, 2, 3)) # 6 print(calculate_sum(10, 20, 30, 40, 50)) # 150
  5. 可变关键字参数 (`kwargs

    )**:类似

    *args`,但它收集的是任意数量的关键字参数,并将它们打包成一个字典。

    python中如何定义和调用函数_Python函数定义与调用基础

    Huemint

    推荐!用AI自定义和谐配色

    python中如何定义和调用函数_Python函数定义与调用基础53

    查看详情 python中如何定义和调用函数_Python函数定义与调用基础

    def print_profile(**details):     for key, value in details.items():         print(f"{key}: {value}")  print_profile(name="小王", age=28, occupation="工程师")
    *args

    **kwargs

    的组合使用非常强大,比如在编写装饰器或需要转发参数的函数时。

Python函数如何优雅地处理返回值?

函数的返回值是它与外部世界沟通的桥梁。理解如何高效、清晰地处理返回值,对于构建可维护的代码至关重要。

  1. 单个返回值:这是最常见的,函数执行计算后返回一个单一的结果。

    def square(x):     return x * x result = square(4) # result 为 16
  2. 多个返回值(以元组形式):Python允许函数看起来返回多个值,实际上它返回的是一个元组。调用者可以通过解包(unpacking)来获取这些值。

    def get_min_max(numbers):     if not numbers:         return None, None # 处理空列表的情况     return min(numbers), max(numbers)  data = [3, 1, 4, 1, 5, 9, 2, 6] minimum, maximum = get_min_max(data) print(f"最小值:{minimum},最大值:{maximum}") # 最小值:1,最大值:9  # 如果你只关心其中一个,也可以这样 _, max_val = get_min_max(data) print(f"只取最大值:{max_val}")

    这种返回多个值的方式,我个人觉得非常Pythonic,比在其他语言中通过引用传递或者返回一个自定义对象要简洁得多。

  3. 不显式返回 (

    return None

    ):如果函数没有明确的

    return

    语句,或者只有

    return

    而没有跟任何值,它会隐式地返回

    None

    def do_nothing():     pass # 什么也不做  def print_message(msg):     print(msg)     return # 显式返回None  result1 = do_nothing() result2 = print_message("Hello") print(f"do_nothing返回:{result1}") # do_nothing返回:None print(f"print_message返回:{result2}") # print_message返回:None

    理解

    None

    的存在很重要。当一个函数可能因为某种条件失败,或者没有结果时,返回

    None

    是一种常见的模式。例如,在一个查找函数中,如果没有找到目标,返回

    None

    比抛出异常更“温和”。

  4. 尽早返回 (Early Exit):在函数内部,如果某个条件满足,可以立即

    return

    ,避免后续不必要的计算。这有助于简化逻辑,提高代码可读性

    def is_positive(number):     if not isinstance(number, (int, float)):         return False # 如果不是数字,直接返回False     if number > 0:         return True     return False # 否则返回False

    这种模式让函数的逻辑路径更清晰,避免了深层嵌套的

    if/else

    。我发现,很多时候,通过尽早处理“边缘情况”或“失败条件”,可以大大简化主逻辑。

Python函数作用域(Scope)与闭包(Closure)的深度解析

理解Python中变量的作用域(Scope)是编写可靠函数的基础,而闭包(Closure)则是在此基础上更高级且强大的概念。

  1. 作用域(Scope): Python中的作用域遵循LEGB原则:

    • L (Local):函数内部定义的变量。它们只在该函数内部可见。
    • E (Enclosing function locals):嵌套函数(内层函数)中,可以访问外层函数(非全局)的局部变量。
    • G (Global):在模块级别(文件顶部)定义的变量。它们在整个模块中都可见。
    • B (Built-in):Python内置的名称,如
      print

      len

      等。

    一个经典的例子:

    x = "全局变量" # Global  def outer_function():     y = "外部函数的局部变量" # Enclosing      def inner_function():         z = "内部函数的局部变量" # Local         print(x) # 访问全局变量         print(y) # 访问外部函数的局部变量         print(z) # 访问内部函数的局部变量      inner_function()     # print(z) # 错误:z不在outer_function的作用域内  outer_function() # print(y) # 错误:y不在全局作用域内

    这里有个常见的陷阱,如果你在函数内部尝试修改一个全局变量,Python会默认创建一个同名的局部变量,而不是修改全局变量。如果你真的想修改全局变量,需要使用

    global

    关键字:

    count = 0  def increment_bad():     count = 1 # 这是一个新的局部变量,不是修改全局的count     print(f"局部count: {count}")  def increment_good():     global count # 声明要修改的是全局变量     count += 1     print(f"全局count: {count}")  increment_bad() # 输出:局部count: 1 print(f"全局count(未变):{count}") # 输出:全局count(未变):0  increment_good() # 输出:全局count: 1 print(f"全局count(已变):{count}") # 输出:全局count(已变):1

    对于嵌套函数,如果你想在内层函数修改外层函数的局部变量,需要使用

    nonlocal

    关键字。这在闭包中尤为重要。

  2. 闭包(Closure): 当一个内层函数引用了外层函数的局部变量,并且外层函数已经执行完毕,但内层函数仍然可以访问和操作那些变量时,我们就说这个内层函数形成了一个闭包。 闭包的核心在于:函数及其创建时所处的环境(即它能访问的非全局变量)的组合。

    def make_multiplier(x):     def multiplier(y):         return x * y # multiplier 引用了外层函数的 x     return multiplier # 返回内层函数  # 创建两个不同的乘法器 times_3 = make_multiplier(3) times_5 = make_multiplier(5)  print(times_3(10)) # 输出:30 (x=3, y=10) print(times_5(10)) # 输出:50 (x=5, y=10)

    在这个例子中,

    make_multiplier

    函数执行完毕后,它的局部变量

    x

    理论上应该被销毁。但是,由于

    multiplier

    函数引用了

    x

    ,Python的闭包机制确保了

    x

    的值(无论是3还是5)被“记住”了,并绑定到了各自返回的

    multiplier

    函数实例上。

    闭包在很多场景下都非常有用,比如:

    • 装饰器 (Decorators):Python装饰器就是闭包的一个典型应用,它允许你在不修改原函数代码的情况下,给函数添加额外的功能。
    • 数据封装:可以模拟私有变量,隐藏内部状态。
    • 延迟计算:创建一个函数,在未来某个时刻执行,并使用创建时捕获的环境。

    我个人觉得,闭包是Python函数式编程的一个重要基石,它让代码更具表达力和灵活性。理解了作用域和闭包,你就能更好地掌握Python的函数,并写出更高级、更优雅的代码。

word python go app ai python函数 代码复用 作用域 代码可读性 Python print if 封装 局部变量 全局变量 字符串 数据封装 引用传递 闭包 len function 对象 作用域 default

上一篇
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