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o语言container/list实现双向链表,支持动态插入删除;示例创建链表并用PushBack、PushFront添加元素,通过Front/Next正向遍历输出2→1→hello。
Go语言标准库中的
container/list
提供了一个双向链表的实现,可以用来存储任意类型的值(通过interface{})。它不需要预先定义长度,支持高效的插入和删除操作。下面是一些常见的链表操作示例,帮助你快速上手使用
container/list
。
创建链表并添加元素
使用
list.New()
创建一个空的双向链表,然后通过
PushBack()
或
PushFront()
在尾部或头部添加元素。
-
PushBack(v)
:在链表尾部添加元素
-
PushFront(v)
:在链表头部添加元素
示例代码:
package main <p>import ( "container/list" "fmt" )</p><p>func main() { l := list.New() l.PushBack(1) // 尾部添加1 l.PushFront(2) // 头部添加2 l.PushBack("hello") // 支持不同类型</p><pre class="brush:php;toolbar:false;"><pre class="brush:php;toolbar:false;">for e := l.Front(); e != nil; e = e.Next() { fmt.Println(e.Value) }
}
输出结果:
立即学习“go语言免费学习笔记(深入)”;
2 1 hello
遍历链表
通过
Front()
获取头节点,使用
Next()
逐个访问后续节点,直到为nil为止。同理,也可以从
Back()
开始反向遍历。
正向遍历示例:
for e := l.Front(); e != nil; e = e.Next() { fmt.Printf("%v -> ", e.Value) } fmt.Println("nil")
反向遍历示例:
for e := l.Back(); e != nil; e = e.Prev() { fmt.Printf("%v <- ", e.Value) } fmt.Println()
删除与修改元素
可以通过元素指针进行删除或修改其值。
-
Remove(e *list.Element)
:删除指定元素,返回该元素的值
- 直接修改
e.Value = newValue
示例:
// 假设要删除第一个元素 first := l.Front() if first != nil { l.Remove(first) // 删除头节点 } <p>// 修改当前节点的值 e := l.Front() if e != nil { e.Value = "modified" }
查找特定元素
链表本身不提供查找方法,需要手动遍历比较。
例如查找值为”hello”的节点:
func find(l *list.List, target interface{}) *list.Element { for e := l.Front(); e != nil; e = e.Next() { if e.Value == target { return e } } return nil } <p>// 使用 if node := find(l, "hello"); node != nil { fmt.Println("找到:", node.Value) } else { fmt.Println("未找到") }
基本上就这些。container/list虽然功能完整,但因为基于interface{},没有类型安全,频繁的小对象操作也可能带来性能开销。适合用于逻辑清晰、数据量不大的场景。实际开发中如果类型固定,也可以考虑自己实现泛型链表(Go 1.18+支持泛型)来提升效率和安全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