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ython 面向对象编程:类与对象入门

类是对象的模板,定义属性和方法;对象是类的实例,拥有独立状态。Python中通过class定义类,使用__init__初始化实例属性,self引用当前对象,通过类名加括号创建对象,每个对象在内存中独立存储实例数据,共享类方法。

Python 面向对象编程:类与对象入门

Python的面向对象编程(OOP)核心在于将现实世界的概念抽象成代码中的“类”和“对象”。简单来说,类就像一个蓝图或者模具,它定义了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(数据)和行为(功能);而对象则是根据这个蓝图创建出来的具体实例,每个对象都拥有蓝图定义的一切,并且各自独立存在,有着自己的状态。这是一种强大的组织代码的方式,让程序更贴近我们对现实世界的理解。

解决方案

初次接触面向对象编程,我常觉得它像是在给程序世界里的“东西”赋予生命和规则。我们不再只是写一堆按顺序执行的指令,而是开始构建一个个能够独立思考、拥有自己数据和行为的实体。

在Python里,面向对象编程的魅力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清晰的结构化思维。它不是强制性的,但当你面对一个稍微复杂一点的项目时,你会发现它能极大地提升代码的可读性、可维护性和复用性。比如,我们要处理一个电商系统,里面有用户、商品、订单等等。如果都用零散的函数和字典来管理,很快就会一团糟。但如果把“用户”定义成一个类,它有姓名、地址、购物车这些属性,还有登录、下单这些方法,那么每个用户对象就成了一个自洽的单元。这种封装性,在我看来,是OOP最核心的价值之一,它把数据和操作数据的方法紧密地捆绑在一起,减少了外部不必要的干扰。

我个人在实践中体会到,OOP让代码的边界变得更明确。当我需要修改某个功能时,我通常只需要关注对应的类和它的方法,而不是整个项目的文件。这就像是修理汽车,你不需要了解发动机的每一个螺丝,只需要知道如何操作方向盘和油门。当然,这并不是说OOP就是银弹,过度设计或者不恰当的使用反而会增加复杂性。关键在于找到一个平衡点,让代码既有结构,又不失灵活性。

立即学习Python免费学习笔记(深入)”;

为什么面向对象编程能让复杂系统变得井井有条?它解决了哪些痛点?

面向对象编程(OOP)之所以在处理复杂系统时显得如此高效,主要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更符合人类思维的抽象方式。我记得刚开始写代码的时候,面对一个功能需求,脑子里全是“一步步怎么做”的流程,写出来的代码往往是一大堆函数,它们互相调用,操作着散落在各处的全局变量,或者通过大量的参数传递数据。当项目规模稍微大一点,比如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文件时,这种“面条式”代码的维护简直是噩梦。

OOP的出现,就像是给这些零散的功能和数据找到了“家”。它最直接解决的痛点就是代码的组织和管理。通过将相关的属性和行为封装在一个“类”里,我们创建了一个个独立的、自给自足的模块。这带来了几个显而易见的好处:

首先是减少了耦合。当一个类内部的数据和操作被封装起来后,外部代码只能通过类提供的接口(方法)来与它交互,而无法直接访问其内部细节。这意味着,我可以修改一个类的内部实现,只要不改变其对外接口,就不会影响到其他部分的代码。这在团队协作中尤为重要,大家可以专注于自己的模块,不用担心意外地破坏别人的代码。

其次是提高了代码的复用性。一旦我们定义了一个“用户”类,它就可以在系统的任何地方被实例化,创建出无数个用户对象。如果我需要一个稍微不同的用户,比如“管理员”,我可以让“管理员”类继承“用户”类,复用其大部分功能,只添加或修改特定的行为。这种“继承”机制极大地减少了重复代码的编写。

再者,OOP让代码更易于理解和调试。每个对象都有自己的状态,当程序出现问题时,我们可以更容易地追踪到是哪个对象的状态出了问题,或者哪个方法执行不正确。这比在成千上万行过程式代码中大海捞针要高效得多。

对我来说,OOP不仅仅是一种编程范式,更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。它促使我们去分析现实世界中的实体,识别它们的共同特征和行为,然后将这些抽象映射到代码中。这种自顶向下的设计思路,让复杂的问题在分解之后变得更可控,也更有助于构建出健壮、可扩展的系统。

Python 中如何定义一个类和创建对象?有哪些关键要素?

在Python中定义一个类并创建对象,其实比想象中要直观得多。它不像一些语言那样需要很多繁琐的声明,Python的设计哲学就是简洁。

定义一个类,我们通常会用到

class

关键字,后面跟着类的名字(约定俗成,类名首字母大写),然后是一个冒号。类体内部,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属性方法

一个最基本的例子可能长这样:

Python 面向对象编程:类与对象入门

Vizard

ai驱动的视频编辑器

Python 面向对象编程:类与对象入门60

查看详情 Python 面向对象编程:类与对象入门

class Dog:     # 这是一个类属性,所有Dog对象共享     species = "Canis familiaris"      # 构造方法,当创建新对象时自动调用     def __init__(self, name, breed):         # 实例属性,每个Dog对象独有         self.name = name         self.breed = breed         self.is_hungry = True # 初始状态      # 实例方法,操作对象自身的数据     def bark(self):         return f"{self.name} 汪汪叫!"      def eat(self):         if self.is_hungry:             self.is_hungry = False             return f"{self.name} 吃饱了。"         else:             return f"{self.name} 不饿。"

这里面有几个关键要素:

  1. class Dog:

    : 这是定义类的语法。

    Dog

    就是我们这个类的名字。

  2. species = "Canis familiaris"

    : 这是类属性。它不属于任何一个具体的狗,而是所有

    Dog

    对象共享的属性。你可以通过

    Dog.species

    来访问它。

  3. def __init__(self, name, breed):

    : 这是类的构造方法,或者叫初始化方法。它的名字是固定的

    __init__

    ,前后各有两个下划线。每当我们根据

    Dog

    这个蓝图创建一个新的狗对象时,

    __init__

    方法就会被自动调用。它的作用就是用来初始化新创建对象的属性。

  4. self

    :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,它必须是类中所有方法(包括

    __init__

    )的第一个参数。

    self

    代表的是当前正在操作的对象实例本身。通过

    self.name

    self.breed

    等,我们就能给当前对象设置它独有的属性。很多人初学时会忘记写

    self

    ,导致各种报错。记住,没有

    self

    ,方法就不知道它应该操作哪个对象的数据。

  5. self.name = name

    self.breed = breed

    : 这些是实例属性。它们是在

    __init__

    方法中,通过

    self

    给对象动态添加的。每个

    Dog

    对象都会有自己独立的

    name

    breed

  6. def bark(self):

    def eat(self):

    : 这些是实例方法。它们定义了

    Dog

    对象可以执行的行为。同样,它们也必须以

    self

    作为第一个参数,因为它们需要访问或修改对象自身的属性。

创建对象(也称为实例化)就更简单了,就像调用一个函数一样:

# 创建Dog类的两个对象(实例) my_dog = Dog("旺财", "金毛") another_dog = Dog("小黑", "拉布拉多")  print(my_dog.name)        # 输出: 旺财 print(another_dog.breed)  # 输出: 拉布拉多  print(my_dog.bark())      # 输出: 旺财 汪汪叫! print(another_dog.eat())  # 输出: 小黑 吃饱了。 print(another_dog.eat())  # 输出: 小黑 不饿。

可以看到,

my_dog

another_dog

是两个独立的

Dog

对象,它们有自己的名字和品种,并且

eat

方法的行为也只影响各自对象的状态。这就是类和对象最基础的运作方式。

类与对象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?它们在内存中是如何存在的?

类与对象的关系,我个人最喜欢用“蓝图与建筑”或者“饼干模具与饼干”来比喻。

类(Class):它就像是建筑师设计的蓝图。这张蓝图详细规定了建筑物应该有哪些房间、窗户、门,以及它们的功能和布局。它本身不是一个实体的建筑,你不能住在蓝图里,但它定义了所有未来建筑的共同结构和特征。在Python中,类就是我们用

class

关键字定义的那段代码,它规定了对象应该有哪些属性(数据)和方法(行为)。它存在于程序的代码段中,描述了一种类型。

对象(Object):对象则是根据蓝图建造出来的具体建筑。每一栋建筑都是独立的,有自己的地址,自己的住户,甚至可能因为装修风格不同而有些微差异。但它们都遵循了同一份蓝图的基本结构。在Python中,当我们执行

my_dog = Dog("旺财", "金毛")

这样的代码时,我们就根据

Dog

这个类(蓝图)创建了一个具体的狗对象(建筑)。

my_dog

这个变量现在指向的就是内存中一块存储着“旺财”这只金毛狗所有信息(名字、品种、是否饥饿等)的空间。

所以,它们的关系是:类是对象的模板或类型定义,而对象是类的具体实例。

至于它们在内存中如何存在,这背后涉及到Python解释器的一些机制,但我们可以简化理解:

当我们定义一个类时,比如

Dog

,Python解释器会在内存中为这个类本身创建一个对象(是的,类也是对象,一切皆对象!)。这个类对象存储了关于

Dog

类的元数据,比如它的方法(

bark

eat

)的代码、类属性(

species

)的值等等。这些方法通常只在内存中存储一份,所有通过

Dog

类创建的对象都会共享这些方法的代码。

而当我们创建对象实例时,比如

my_dog = Dog("旺财", "金毛")

,Python会在内存的堆区(heap)分配一块新的空间。这块空间专门用来存储

my_dog

这个对象的实例属性

name

breed

is_hungry

)。每个对象实例都有自己独立的实例属性副本。

my_dog

这个变量本身则存储了一个指向这块内存空间的引用(地址)。

所以,

my_dog

another_dog

这两个对象,虽然它们都来自

Dog

这个蓝图,并共享了

bark

eat

这些方法的代码,但它们在内存中拥有各自独立的存储区域来保存它们各自的

name

breed

is_hungry

等状态。当你修改

my_dog.is_hungry

时,只会影响

my_dog

这块内存区域的数据,而不会动到

another_dog

的状态。这种隔离性正是面向对象编程实现数据封装和独立性的基础。

python 面向对象编程 封装性 为什么 Python Object 面向对象 封装 全局变量 继承 数据封装 接口 class 对象

上一篇
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