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在C++中获取vector的大小_C++ vector大小与容量管理

要获取std::vector的大小,应调用其.size()成员函数,它返回当前元素数量,时间复杂度为O(1);size()表示实际元素个数,capacity()表示已分配内存可容纳的元素总数,size() ≤ capacity();通过reserve(n)可预先分配内存避免频繁扩容提升性能,shrink_to_fit()则尝试释放多余容量;需注意扩容会导致迭代器、指针失效,且resize()改变元素数量而reserve()仅改变容量。

如何在C++中获取vector的大小_C++ vector大小与容量管理

在C++中,要获取

std::vector

的大小,最直接、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调用它的成员函数

.size()

。这个函数会返回

vector

当前实际包含的元素数量,也就是它当前有多“满”。

解决方案

要获取

std::vector

的大小,我们只需要简单地调用其

.size()

成员函数即可。这个函数不接受任何参数,并返回一个无符号整型值,通常是

std::vector::size_type

,它等同于

std::size_t

。这个返回值精确地告诉我们

vector

中当前有多少个元素。

举个例子:

#include <iostream> #include <vector> #include <string>  int main() {     std::vector<int> numbers = {10, 20, 30, 40, 50};     // 获取vector中元素的数量     size_t currentSize = numbers.size();     std::cout << "vector 'numbers' 的当前大小是: " << currentSize << std::endl; // 输出 5      numbers.push_back(60); // 添加一个元素     std::cout << "添加元素后,vector 'numbers' 的大小是: " << numbers.size() << std::endl; // 输出 6      std::vector<std::string> words;     std::cout << "空vector 'words' 的大小是: " << words.size() << std::endl; // 输出 0      if (words.empty()) { // 也可以用empty()来判断是否为空         std::cout << "'words' vector 是空的。" << std::endl;     }      return 0; }
.size()

是一个非常基础且高频使用的函数,它的时间复杂度是常数级别的(O(1)),所以你可以放心地在任何需要知道

vector

当前元素数量的地方使用它,不用担心性能问题。

立即学习C++免费学习笔记(深入)”;

std::vector

size()

capacity()

有什么区别

这是个很常见的问题,也常常让人感到困惑。在我看来,理解

size()

capacity()

是掌握

std::vector

性能特性的关键。

size()

,就像我们前面提到的,代表的是

vector

当前实际存储的元素数量。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你家里的餐桌上实际摆放了多少个盘子。

capacity()

(容量),则表示

vector

当前已经分配了多少内存空间,可以容纳多少个元素,而无需重新分配内存。这就像你餐桌的大小,它能摆放的最大盘子数量。

所以,一个核心的关系是:

size() <= capacity()

vector

为了提高效率,尤其是当你在末尾频繁添加元素(比如

push_back

)时,它不会每次都只分配刚刚好的内存。当

size()

达到

capacity()

时,

vector

就需要进行一次“扩容”操作。这个扩容通常会分配一块更大的新内存,然后将旧内存中的所有元素拷贝到新内存中,最后释放旧内存。这个过程是比较耗时的。

举个例子,你有一个

vector

,初始容量可能是10。当你

push_back

第11个元素时,

vector

会发现当前容量不够了,它可能会分配一个容量为20的新内存块,把之前的10个元素复制过去,再把第11个元素放进去。这样,在接下来的9次

push_back

操作中,就不需要再扩容了。这种策略就是为了实现

push_back

的摊销常数时间复杂度。

#include <iostream> #include <vector>  int main() {     std::vector<int> data;      std::cout << "初始状态: size = " << data.size() << ", capacity = " << data.capacity() << std::endl;      for (int i = 0; i < 10; ++i) {         data.push_back(i);         // 观察size和capacity的变化         std::cout << "添加 " << i << ": size = " << data.size() << ", capacity = " << data.capacity() << std::endl;     }      // 假设在我的系统上,vector的扩容策略是翻倍     // 当size达到capacity时,capacity会翻倍     // 比如:0, 1, 2, 4, 8, 16...     // 每次capacity变化都意味着一次内存重新分配和元素拷贝     return 0; }

通过观察上面的输出,你会发现

capacity

并不是每次

push_back

都会增加,它只会在

size

等于

capacity

时才增加,而且通常会以倍数增长。

vector

的容量管理策略:

reserve()

shrink_to_fit()

既然我们知道了

capacity

的存在以及扩容的开销,那么自然就会想到如何主动管理它,避免不必要的性能损耗。这里就引入了

reserve()

shrink_to_fit()

reserve(n)

:这个函数是用来预留空间的。当你明确知道

vector

最终大概会包含多少个元素时,或者在一个循环中会频繁

push_back

大量元素时,提前调用

reserve(n)

可以一次性分配足够的内存,使得在后续的

n

push_back

操作中,

vector

无需再进行内存重新分配和元素拷贝。这对于性能敏感的代码来说,是个非常有效的优化手段。

如何在C++中获取vector的大小_C++ vector大小与容量管理

ModelArts

华为AI开发平台ModelArts,面向开发者的一站式AI开发平台

如何在C++中获取vector的大小_C++ vector大小与容量管理157

查看详情 如何在C++中获取vector的大小_C++ vector大小与容量管理

#include <iostream> #include <vector> #include <chrono> // 用于测量时间  int main() {     std::vector<int> numbers;     const int num_elements = 1000000;      // 不使用reserve()     auto start_no_reserve = std::chrono::high_resolution_clock::now();     for (int i = 0; i < num_elements; ++i) {         numbers.push_back(i);     }     auto end_no_reserve = std::chrono::high_resolution_clock::now();     std::chrono::duration<double> diff_no_reserve = end_no_reserve - start_no_reserve;     std::cout << "不使用reserve(),添加 " << num_elements << " 个元素耗时: " << diff_no_reserve.count() << " 秒" << std::endl;     numbers.clear(); // 清空,准备下一次测试      // 使用reserve()     auto start_reserve = std::chrono::high_resolution_clock::now();     numbers.reserve(num_elements); // 提前预留空间     for (int i = 0; i < num_elements; ++i) {         numbers.push_back(i);     }     auto end_reserve = std::chrono::high_resolution_clock::now();     std::chrono::duration<double> diff_reserve = end_reserve - start_reserve;     std::cout << "使用reserve(),添加 " << num_elements << " 个元素耗时: " << diff_reserve.count() << " 秒" << std::endl;      // 你会发现使用reserve()通常会快很多     return 0; }

通过上面的测试,你会直观地感受到

reserve()

带来的性能提升。

shrink_to_fit()

:与

reserve()

相反,

shrink_to_fit()

是用来尝试减少

vector

的容量,使其容量尽可能地与当前

size()

匹配。当你

vector

中删除了大量元素,或者

vector

在某个阶段达到了一个很大的容量,但现在实际使用的元素很少时,多余的内存就成了浪费。调用

shrink_to_fit()

可以请求

vector

释放这些多余的内存。

需要注意的是,

shrink_to_fit()

只是一个“请求”,标准并没有强制要求

vector

必须收缩其容量。具体是否收缩以及收缩到什么程度,取决于具体的标准库实现。但在大多数现代C++标准库中,它通常会尝试将容量调整到

size()

的大小。

#include <iostream> #include <vector>  int main() {     std::vector<int> data;     data.reserve(100); // 预留100个空间     for (int i = 0; i < 5; ++i) {         data.push_back(i);     }     std::cout << "填充少量元素后: size = " << data.size() << ", capacity = " << data.capacity() << std::endl; // size=5, capacity=100      data.shrink_to_fit(); // 尝试收缩容量     std::cout << "调用shrink_to_fit()后: size = " << data.size() << ", capacity = " << data.capacity() << std::endl; // size=5, capacity可能变为5      return 0; }
shrink_to_fit()

在内存敏感的应用中很有用,但它本身也可能涉及内存重新分配和拷贝,所以不应频繁调用,而是在

vector

生命周期中,当其大小稳定下来且多余容量显著时考虑使用。

vector

大小调整的常见陷阱与性能考量

vector

的大小和容量管理不当,很容易踩到一些坑,或者导致不必要的性能开销。

  1. 频繁的内存重新分配:这是最主要的性能陷阱。每次

    capacity

    不足以容纳新元素而发生扩容时,都会涉及:

    • 分配一块新的更大内存。
    • 将所有现有元素从旧内存复制到新内存。
    • 释放旧内存。 这个过程在元素数量庞大时会非常耗时。这就是为什么
      reserve()

      如此重要。

  2. 迭代器、指针和引用的失效:当

    vector

    发生扩容(即

    capacity

    改变)时,由于底层内存块可能被移动到新的位置,所有指向

    vector

    内部元素的迭代器、指针和引用都会失效。这意味着它们不再指向有效的内存地址,继续使用它们会导致未定义行为(通常是程序崩溃)。

    #include <iostream> #include <vector>  int main() {     std::vector<int> nums = {1, 2, 3};     int* p_first = &nums[0]; // 指向第一个元素的指针     std::cout << "原始第一个元素: " << *p_first << std::endl; // 1      // 此时nums的capacity可能很小,比如3或4     // 连续push_back可能导致扩容     nums.push_back(4);     nums.push_back(5); // 假设这次push_back导致了扩容      // 此时p_first可能已经失效了,因为它指向的内存可能已经被释放     // 尝试访问它可能导致段错误或其他未定义行为     // std::cout << "扩容后第一个元素 (可能失效): " << *p_first << std::endl; // 危险操作!      // 正确的做法是重新获取指针或迭代器     p_first = &nums[0];     std::cout << "扩容后重新获取的第一个元素: " << *p_first << std::endl; // 1     return 0; }

    这个陷阱非常隐蔽,尤其是在大型项目中,一个看似无害的

    push_back

    可能在某个特定条件下触发扩容,导致之前保存的迭代器或指针失效,从而引发难以追踪的bug。

  3. resize()

    reserve()

    的混淆

    • resize(n)

      :改变

      vector

      size()

      。如果

      n

      大于当前

      size()

      vector

      会添加新元素,并用默认构造函数(或指定值)初始化它们;如果

      n

      小于当前

      size()

      vector

      会删除多余的元素。

      resize()

      也可能导致扩容。

    • reserve(n)

      :只改变

      vector

      capacity()

      ,不改变

      size()

      ,也不会添加或删除元素。它只是预留了内存。 理解两者的区别至关重要。如果你只是想预留空间以提高后续插入的效率,使用

      reserve()

      ;如果你想改变

      vector

      的实际元素数量并可能初始化它们,使用

      resize()

  4. clear()

    erase()

    • clear()

      :将

      vector

      size()

      设置为0,但通常不会改变

      capacity()

      。这意味着它清空了所有元素,但保留了已分配的内存,下次再添加元素时可以复用。

    • erase()

      :删除指定范围的元素,

      size()

      会相应减少,

      capacity()

      通常不会改变。 如果你需要彻底释放

      vector

      占用的所有内存(包括容量),一个常见的技巧是:

      std::vector<T>().swap(myVector);

      这会创建一个临时的空

      vector

      ,然后与

      myVector

      交换,

      myVector

      就变成了空的且容量为0,而旧的

      myVector

      (现在是临时的空

      vector

      )在语句结束时被销毁,从而释放了内存。

总之,高效地使用

std::vector

不仅仅是知道如何获取其大小,更重要的是理解其背后的内存管理机制。合理地使用

reserve()

来避免不必要的扩容,注意迭代器失效的问题,并根据实际需求选择

resize()

clear()

shrink_to_fit()

,这些都是编写健壮、高性能C++代码的重要实践。

word ai c++ ios 区别 标准库 为什么 成员函数 构造函数 整型 循环 指针 bug

上一篇
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