错误码处理需构建全周期可维护体系,核心包括:1. 集中定义分类错误码,如0xxx为通用错误、1xxx为认证问题;2. 建立错误码到用户提示的映射表,支持多语言与静默处理;3. 通过拦截器统一处理响应异常,归一化错误结构;4. 配置化响应策略,按需弹窗、跳转或上报。关键在于将错误处理作为产品功能系统设计。
前端错误码处理不是简单地弹个提示框,而是一套需要贯穿开发、测试、运维全周期的可维护体系。核心目标是:统一管理、快速定位、友好提示、便于扩展。以下是具体设计思路。
1. 错误码集中定义与分类
将所有错误码统一维护在独立模块中,避免散落在各处。按业务或系统层级分类,比如网络层、业务层、权限层等。
示例结构:
- 0xxx:通用错误(如网络超时、未知异常)
- 1xxx:用户认证相关(登录失效、权限不足)
- 2xxx:业务逻辑错误(库存不足、订单已取消)
- 4xxx:客户端输入校验失败
- 5xxx:服务端处理异常
使用常量或枚举方式定义,配合 TypeScript 更佳:
// error-codes.ts export const ERROR_CODES = { NETWORK_ERROR: 0, TOKEN_EXPIRED: 1001, ORDER_NOT_FOUND: 2001, INVALID_INPUT: 4000, } as const;
2. 错误映射与消息管理
错误码本身对开发者有意义,但用户需要的是可读提示。建立“错误码 → 提示信息”映射表,并支持多语言。
立即学习“前端免费学习笔记(深入)”;
- 基础提示用于自动展示(如“网络异常,请稍后重试”)
- 详细说明可用于日志或调试面板
- 某些错误需静默处理(如心跳请求失败不提示)
可设计一个 MessageService 来动态获取提示内容:
getMessage(code) { return ERROR_MESSAGES[code] || '操作失败,请稍后再试'; }
3. 分层拦截与统一处理
通过 HTTP 拦截器和全局异常捕获,集中处理不同来源的错误。
- 响应拦截器解析标准格式 { code, message, data },转换为内部错误码
- 非 200 状态码转为对应网络错误码(如 401 → TOKEN_EXPIRED)
- 未捕获异常(try/catch 外)也归一化到错误码体系,便于上报
关键点:保持错误对象结构一致,包含 code、message、timestamp、url 等上下文。
4. 可配置的错误响应策略
不同错误应有不同处理方式,可通过配置决定行为:
- 是否自动弹窗提示
- 是否跳转登录页(如 token 过期)
- 是否触发重试机制
- 是否上报监控系统
例如:
const ERROR_HANDLERS = { 1001: { message: '登录已过期', action: 'redirectLogin', silent: false, report: true, }, };
基本上就这些。关键是把错误当成产品功能来设计,而不是临时补丁。
以上就是如何设计一个可维护的前端 typescript 多语言 状态码 red typescript 常量 timestamp try catch Token 对象 http